索引号:
11370100mb281776xa/2025-0131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管理委员会
组配分类:
草案全文
文件编号:
成文日期:
2025-09-05
有效性:
文件登记号: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质量强区建设实施方案(2026-2030年)

2025-09-05 来源: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理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号: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强国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山东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充分发挥质量对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制定本方案。

一、提高产业质量竞争力

(一)筑牢企业高质量发展根基。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推动企业设置首席质量官。推进企业管理数字化与全流程质量管控。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将质量表现纳入土地、信贷等政策考量,形成“优质优先”机制。强化产学研协同,依托“中科系”等平台攻关关键核心技术。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实施重大质量改进项目,帮扶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的全链条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到2030年,政府质量奖培育企业全部导入卓越绩效模式,规模以上企业首席质量官全覆盖。

(二)构建现代产业质量生态。实施质量强链工程,围绕“3 1”主导产业,通过标准协同、知识产权护航、绿色转型提升产业链质量。强化标准引领,推动龙头企业构建全链条标准体系,推动制定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团体标准,推广“标准 认证”模式。完善知识产权“五合一”综合管理体系,构建创造、保护、运用全链条生态,培育专利密集型产品,推行专利导航与风险预警,强化执法与维权援助。到2030年,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件。推动绿色转型,构建“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减碳路径,推广地源热泵供热制冷等技术应用。

(三)塑造全域质量竞争新优势。统筹城市功能、产业与生态布局,构建“质量高地”支撑体系。发展地热、氢能、太阳能为主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平台,整合能耗、交通等数据,实现城市运行智能调控。推行开放式园区模式,促进产城融合。实施质量伙伴计划,由链主企业牵头开展产业链质量对标和协同改进。

二、推动产品质量提档升级

(四)提高农林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投入品追溯和农兽药残留监管,打击违法行为。开展重点品种专项整治与农资打假,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实施,加强追溯与信用平台推广应用。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园区,推进标准化基地培育认定,扩大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倡导科学种植。严控食用农林产品市场准入,规范抽检与结果公示。到203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合格率达到98.02%以上,新增绿色食品有效用标单位1家、产品1个,新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

(五)筑牢食品药品安全底线。构建“源头可控、过程可溯、问题可查、责任可追”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实施在产食品生产企业全覆盖抽检,推进“透明工厂”建设。推动大中型餐饮单位“互联网 明厨亮灶”、零售药店“互联网 阳光药店”全覆盖。全面推广食品药品“一品一码”追溯制。开展校园食品安全、网络外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重点领域靶向整治。提升基层快检能力,持续开展“你点我检”“你送我检”便民服务。实施数字化监管,运用ai进行风险预警。到2030年,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超过98.2%。

(六)推动工业产品提档升级。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支持制造企业向智能产品与服务提供商转型。开展小微企业质量诊断与工艺升级;推动龙头骨干企业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鼓励企业建立质量追溯与承诺制度。建立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目录,实施分级分类监管,运用“流动快检车”定期巡检,清剿“三无”产品。健全特种设备三级网格监管体系,引入专业机构排查风险隐患,推行智慧监管与主体责任系统,开展应急演练。到2030年,重点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超过90%,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保持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七)促进消费品质量品类双提升。构建“监管-帮扶-创新”质量提升体系,推动消费品由“合格”迈向“优质”。建立生产企业动态档案,实施“一企一档”和风险分级监管,加强标准化建设与标准监督,增强抽检靶向性。严厉打击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开展“一品一策”“一企一策”精准技术帮扶。深化放心消费行动,推动“无理由退换货”,培育放心消费单元和集聚区。引导企业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加快产品迭代创新。通过标准引领、品质管控、文化赋能、市场推广打造“地理标志产品 标准化”区域品牌。到2030年,消费品合格率达到90%以上,培育一批高辨识度和竞争力的地域名片。

三、提升工程质量建设水平

(八)提高建筑材料供给质量。加快传统建材升级,推广高强度高耐久、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的新型建材,引导企业通过绿色建材和低碳产品认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加强相关企业招引。建立建材企业质量动态档案,实施差异化监管。建立工程项目建筑材料统一技术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推动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购绿色低碳建材,试点集中采购,严控高耗能产品使用。强化重点建材质量监督抽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到2030年,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超过30%,重点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90%以上。

(九)强化工程建设质量监管。建立工程质量保险与终身责任追溯机制,严格落实全链条监管。制定“好房子”建设标准,推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全装修高品质住宅发展。加强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集中应用,建设智慧工地管理系统。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水平,争创优质工程奖项。完善交通运输技术标准体系,推动重大项目数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打造平安品质百年工程。强化水务工程全过程验收与监管。到2030年,城市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5%、城市副中心示范区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比达100%,国有资金主导的公共建筑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全面达到绿建二星级及以上标准。

四、促进服务质量品质提升

(十)推动生产服务提质增效。加大生产性服务业资金投入,吸引民间资本补齐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短板。围绕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设立“揭榜挂帅”专项。依托山东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产业;依托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布局未来信息、未来空间、未来能源产业,建设新加坡(济南)硬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引进国内外头部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高端专业服务机构。加快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到2030年,累计申请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0项以上,落地研发孵化平台25家以上,年展会活动拉动经济效益50亿元以上,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成为黄河流域对接东盟的高端服务门户。

(十一)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在大桥、崔寨组团打造“黄河”“泉水”元素特色街区,引入老字号与国际品牌,大力发展首发经济。推广“无接触服务”,实现预约、支付、评价全流程数字化。建设“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推进“理想社区”标准化、智慧化建设,实现管运融合智治。推行“信托制物业”模式。完善区街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六助”养老服务,探索互助养老,开展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达标与星级评定。在都市阳台组团打造低碳商业综合体,引入新型消费场景。做优“15分钟生活圈”,拓展“数字 生活服务”融合新场景。到2030年,建成“全龄友好、智慧便捷、低碳人文”的生活性服务业生态。

(十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导入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与预防体系。推动社保扩面提质,建设普惠性公共服务设施,推广“智慧养老”,优化社会救助与低收入群体帮扶。优化人才政策,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防洪抗震能力,建设“平安社区”,实现社区精细化治理。完善应急体系。加快跨黄通道建设,完善骨干路网和公共交通,提升交通管理数字化水平。推进5g全覆盖和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加快“一网统管”建设。布局“泉城轴、黄河带、大桥芯”文化设施,推进电视塔、博物馆、科技馆地标项目,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升级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到2030年,实现养老、医保更高覆盖,社区养老服务站全覆盖,年均职业技能培训2000人次,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等级全面达标,建成“10桥2隧1轨”的跨河通道,市级文化馆群有序开放,黄河体育中心成为济南足球元素新地标。

五、建设绿色宜居新城区

(十三)深化污染防治。实施涉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深度治理、产业结构调整、扬尘治理和管控、城乡废气治理、移动源排放污染治理六大重点任务,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推进鹊山水库、太平水库等水源地基础设施提升和生态保护,持续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推进高标准再生水设施建设、智慧化管理及生态融合,提升回用综合效益;推进河道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打造“生态 文旅 城市服务”项目示范。到2030年,pm2.5浓度低于40ug/m³,重要河流断面水质100%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稳定达标,城镇污水处理厂按照准四类标准稳定运行,再生水利用率超60%。

(十四)筑牢生态基底。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减污。围绕主导产业招引绿色项目,开展资源效率对标提升。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与绿色物流,推广绿色包装和新能源车辆应用。发展氢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综合能源站,探索“光伏 储能 充电”一体化模式。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和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制造与消费,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到2030年,新开工建筑绿色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城镇新建民用建筑绿色建筑占比均保持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畜禽粪污、秸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1%、98%、95%以上。

(十五)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打造“无废产业链”,推动工业固废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全域建设绿色低碳城区,推广“无废城市”模式,打造“无废细胞”单元。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构建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长效机制。开展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绿色工厂”认证计划,在重点企业试点全流程碳管理,通过工艺革新与绿电替代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到2030年,建成“零碳示范区”和无废城市示范区。

六、增强质量品牌发展能力

(十六)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建立动态品牌标准培育库,配备“品牌管家”,提供品牌诊断、标准对标、形象塑造服务。打造“鹊华优品”区域公共品牌体系,争创政府品牌荣誉。建立品牌传播矩阵,加强品牌展示推广与故事宣传。依托“数字起步区”平台建立品牌数据监测系统,完善品牌侵权快速响应机制,强化品牌保护与公信力。到2030年,实现省长质量奖(含提名奖)零突破,“好品山东”品牌总数达5个。

七、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

(十七)强化质量基础设施硬件建设。推进“标准化 ”行动,培育标准化试点,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促进标准与科技研发、知识产权、品牌建设有效融合,构建绿色低碳新型标准体系。加快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建设现代先进计量与诚信计量体系。建立“产业质量需求图谱”,实施“质量技术精准供给”计划。推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引导企业参与高端认证,加强认证活动监管与结果采信。到2030年,国家、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达到5个,新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各类标准30项以上,建成国家级质量相关中心2家以上。

(十八)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持续优化“质享惠企”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企业需求“一键响应”,年服务企业超100家。推进仪器设备等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创新协同服务机制,为初创企业提供“质量基础包”,为规上企业定制“质量升级方案”,推动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到2030年,建成1个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

八、完善现代化质量治理体系

(十九)健全质量政策,提升监管效能。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出台质量品牌与知识产权扶持政策,加大质量基础设施投入,推广“免申即享”机制,构建“鹊华贷”融资增信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共享机制,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推进“互联网 监管”与线上线下协同治理。加强质量法治宣传教育与信息公开,编制并公示年度质量发展分析报告,支撑政府决策。

(二十)创新治理模式,推动社会共治。加快构建法治为基础、部门协同、企业主责、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建立“吹哨人”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内部举报;组建质量安全监督员队伍,引导公众监督。支持企业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依托“3·15”“质量月”等载体,深入开展全民质量行动,发挥媒体作用,传播先进质量理念和实践,弘扬企业家和工匠精神,曝光违法行为,营造全社会重视质量、追求质量的良好氛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